尋訪台灣十座鳥居特輯──日本鳥居下的台灣故事

日本治台50年間,除了帶來近代化的建設以外,也帶來了「神社」這種日本傳統的信仰設施。隨著二次大戰到來,在皇民化政策之下,神社也成為灌輸國族意識的媒介之一。如今大部分日治時代的神社都已經消失,不過卻在台灣的土地上還殘留著一些蛛絲馬跡,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鳥居」了。這裡介紹幾座存在於台灣的鳥居,提供讀者們國內旅遊的參考,同時也藉此機會看見自己家鄉的過去與現在。

tsunagu Japan編輯精選旅遊推薦!

本文內含聯盟行銷推廣連結。若您透過聯盟行銷連結消費,我們將能獲得相應報酬,您無需支付任何額外費用。

台南-延平郡王祠(開山神社)

祭祀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早在清朝時期就已建立。進入日治時代後,由於日本人也十分崇拜這位具有一半日本血統的國姓爺,並將他的血統連結到台日關係,當成日本統治台灣的道統,因此把原本的延平郡王祠改為「開山神社」,成為日本在台灣的第一座神社。

日治時代結束後,國民政府將延平郡王祠做大幅的改建,鳥居也被改為中式的牌坊,並加上黨徽。不過原本鳥居頂部「笠木」的部分還躺在旁邊鄭成功文物館的角落,等待人們發現這段幾乎被遺忘的歷史。

花蓮-新城天主堂(新城神社)

花蓮新城鄉的新城天主堂是座被爬牆虎覆蓋,一片翠綠的教會。但走在天主堂的周圍,卻處處可見神社的石燈籠,甚至有座經過改裝的鳥居。這裡在日治時代也曾有一座神社,而天主堂就是蓋在昔日教會的境內。

1970年代受到台日斷交的影響,國民政府開始大規模拆毀日治時代的遺跡,許多神社都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消失。但新城天主堂的瑞士裔神父戴宏基卻努力從官方手中保住這些見證歷史的遺跡。因為神父的遠見,新城神社的遺跡才能成為今日的縣定古蹟。

如今這座鳥居及它腳下的一對狛犬,不但是神社曾經存在的證明,也記錄了神父跨過宗教與國族的藩籬,對這片土的的愛與尊重。

花蓮-玉里神社

如果不是因為一群熱心的文史愛好者,以及對鄉土歷史有自覺的居民,玉里社遺跡可能到現在還淹沒在荒草中。2009年,在地方青年的號召下,鎮民自發組成了志工隊,清除境內的樹枝雜草,一點一點的讓神社的遺跡出現在世人面前。

佇立在參道上的第一鳥居,一隻腳插進民宅,與牆壁合為一體,不得不佩服台灣人的隨性,連蓋房子都可以吃掉半支柱子,然後另外一半就這樣晾在外面也不覺得違和並度過幾十年。

爬上參道,第二鳥居就在階梯的盡頭。雖然拜殿、正殿等設施已不存,但原本的社域在志工隊的維護下保持得十分乾淨。玉里社可說是民眾自發性保護古蹟最佳的範例。

宜蘭-員山公園(宜蘭神社)

現在提到宜蘭員山鄉,噶瑪蘭威士忌大概是許多人最先想到的台灣之光吧。而日治時代宜蘭地區最大的神社也位於員山,今天的員山公園就是當年宜蘭神社的跡地。

進入公園內,筆直通往盡頭石階的就是昔日的參道,參道上的神橋,石階前的青銅狛犬也仍保存完好。在石階的中段,可以看到一座改造過的紅色鳥居。根據老照片和史料記載,宜蘭神社的鳥居是未削去樹皮,直接就木材原始外觀搭建的「黑木鳥居」,與京都的野宮神社形式相同。不過在戰後改造之下,卻意外的具有幾分神明鳥居的意匠在內。

石階上的社殿如今已不存,成為國民政府的忠烈祠,這也是大多數台灣的神社遺跡在戰後的用途。

新北-黃金博物館(黃金神社)

在日治時代,金瓜石的礦業隨著近代化的開採經營而繁榮一時。由於當時尚有土匪出沒,為祈求從業人員平安,當時日本的礦業公司「田中組」在礦山附近建造了這座神社。如今蜿蜒的山道上還留存著三座鳥居。

這座神社隨礦業繁榮而生,如今兩者俱逝。雖然留下了其他遺跡少見的拜殿柱子,可是卻讓它氣氛益顯荒涼。不過從社殿原址所見依山面海的景色,卻可以想見,前人想把這片絕景奉獻給神明的心意。

Klook.com

新北-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猴硐神社)

瑞芳跟金瓜石一樣,過去曾因礦業而興盛,而位於瑞芳的猴硐則擁有台灣產量最大的煤礦,電影《多桑》的拍攝地也在這裡。近年猴硐因「貓村」而獲得遊客的注意,縣府規劃的煤礦博物園區與老礦工們自行創立的礦工文史館也陸續完成,成為台灣重要的近代產業遺產。

日治時代的「瑞三礦業」曾在猴硐的山上建立一座神社,如今山坡上的參道還存有兩座鳥居。木造的第一鳥居已經腐朽不堪,不過第二鳥居多虧了水泥材質,保存得非常完整。鳥居染上的歲月色澤,再加上周遭包圍的茂密草木,整個場景散發出一股神異的氣氛。

新北-忠順廟(汐止神社)

若從台北搭台鐵到汐止,在火車進入汐止站前,就可以從高架鐵道上看到消防隊旁的紅色大鳥居。在消防隊的後方,忠順廟前的公園一帶,就是過去汐止神社的舊跡地。

1895年,日本根據馬關條約獲得台灣主權後,不服割讓的清朝仕紳官員組成台灣民主國抵抗日本接收,於是日本派遣了近衛師團,在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下登陸貢寮澳底,展開武力征討。由於民主國高層不戰而逃,留下的兵卒反成土匪洗劫台北城內,於是台北的仕紳商人以辜顯榮為代表,到城外北白川宮於水返腳的駐紮地,迎日軍入城維持治安。

當時日軍駐紮的水返腳,就是今日的汐止。也因為能久親王曾在這裡歇腳,日後被列為眾多與能久親王相關的「御遺跡地」,並在1937年建立了神社。現在汐止神社除了鳥居以外,在忠順廟前還有一對狛犬。而刻著「忠順廟」的石碑,還可以清楚的看到「汐止神社」的原字跡。

台北-陽明山公園(清瀧神社)

在陽明山公園裡,距離花鐘不遠處,有一座神秘鳥居突兀的佇立在王陽明銅像的後方台階。

在日治時代,有位經營礦業並參與地方政治的日本人山本義信,曾經在這裡建有別邸,並開闢了名為「羽衣園」的私人公園供民眾休憩。別邸在戰後曾一度成為蔣介石行館,如今則是台北市迎賓用的市長招待所,而羽衣園的庭石、杜鵑、假山造景,以及園內的「清瀧神社」鳥居,也都留存到了現在。

台北-林森公園(三橋町墓地)

除了神社以外,日本人也會在墓前設立鳥居。

台北市內的林森公園一帶,在古早時稱為「三板橋庄」;日治時代後改名「三橋町」,並在這裡設立了日本人公墓。日本人離開後,這裡聚集了國共內戰逃難來台的難民、軍眷; 於是墓碑和鳥居被就地當作房屋的建材,墓地成為台北市最大的違建區。1995年市府終於著手處理違建,卻因未妥善處理安置措施而引發了抗爭。在違建拆除過程中,兩座鳥居也被發現,並被暫時遷移到228公園內。其中一座鳥居確認屬於第七任總督-明石元二郎之墓。

明石元二郎擔任總督僅一年多便因病而死。但在他任內卻完成了全島巡視,並開闢了縱貫公路與海線縱貫鐵路,創立台灣電力株式會社,並讓日月潭發電廠與嘉南大圳的建設拍板定案。然而他卻因為過勞而疾病纏身,在因公務返日時死於故鄉福岡。因明石總督生前表示要葬在台灣,「願為護國之鬼鎮護台民」,於是其遺骨被運回台灣,遵其心願葬在三橋町墓地,是唯一一位埋骨台灣的總督。

如今明石總督遺骨已改葬三芝,鳥居則回到林森公園墓地舊址。而另一座小的鳥居,早年傳聞是屬於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之母的墓所,但近年新的研究判斷應為明石總督的秘書鎌田正威墓前的鳥居。

桃園-桃園神社

桃園神社是台灣保存得最完整的神社建築,相信許多日本迷都對這裡不陌生。

1985年,縣政府原本要將作為忠烈祠使用的神社拆除改建,然而承攬建築師在看到神社後卻倒戈支持保存,而且還滑頭的以「日軍侵華歷史見證」「日本建築源於唐代」等迎合當時政治氛圍的說詞取得保存的大義。於是在這種策略下,桃園神社獲得了保存;如今這裡已是當地最熱門的景點與cosplay聖地,也曾作為《KANO》、《返校》等電影的場景之一。

不過,於戰後毀損的水泥鳥居依然以失去笠木的姿態呈現,算是這座台灣最完整神社的一點不完美。在沒有技術困難,也有充足老照片佐證的今日,許多人都期待著鳥居的重修,完成這最後一塊拼圖。

本文資訊均以公開時為準。

領取免稅折扣優惠券!

作者簡介

邱立崴
邱立崴
  • tsunagu Japan編輯精選旅遊推薦!

搜尋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