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宗教百景・日治時代的宗教建築設計

日治時代,日本人將西洋近代建築與自家傳統建築的形式工法帶進台灣,同時使得神道及日系佛教宗派進入發展,而日本的基督教團也來台插旗。另一方面,台灣宗教如廟宇建築等也因時代進步產生了不同於傳統的風貌。日本宗教在台灣的發展背景下,許多經典宗教建築因此誕生。一起來看看幾座日治時代流傳下來代表性的宗教建築風情。

tsunagu Japan編輯精選旅遊推薦!

本文內含聯盟行銷推廣連結。若您透過聯盟行銷連結消費,我們將能獲得相應報酬,您無需支付任何額外費用。

桃園神社

1930年代,台灣總督府以「一街庄一神社」為目標,加緊在各地建立神社,希望讓台灣人「敬神崇祖」,強化日本認同。桃園神社便是在這種時空背景,於1938年鎮座。戰後成為國民政府忠烈祠的桃園神社,於1980年代的拆除爭議中保留下來,成為古蹟,如今是全台灣保存最完整的神社,不僅建築完好,空間規劃也未受更動。多虧前人的努力,台灣人現在不用出國就可以實地認識神社,甚至一窺在日本無法深入的核心區域。

爬上階梯,石燈籠林立的參道筆直穿過鳥居通往社殿。社殿被蒼翠的樹木包圍;源自於自然崇拜的神道喜愛將神社建於樹林茂密之處,或者在神社周遭人工造林,稱之為「鎮守之森」。

鳥居旁的公告欄日語稱「制札」,一般都會揭示神社境內的注意及禁止事項,或介紹神社的由來與祭神。過鳥居後需先到「手水舍」藉由儀式性的洗手、漱口表示洗去污穢,這種儀式稱為「禊」。

參道另一側是神職人員處理事務性工作的社務所,玄關有座派頭的唐破風。手水舍與社務所都雕刻有懸魚*,施做十分精緻。桃園神社從制札、手水舍、社務所的唐破風到神門及拜殿、本殿,全都覆以銅瓦,各處木構件也多包覆銅金具,不止生出銅鏽後會轉成優雅的綠色,也具有防水、防蛀的功能。

*安裝在山牆下的魚形雕飾,具有避火意涵
 

社務所外有座銅馬。古人認為神明的坐騎是馬,因此為了祈願會將馬奉獻給神社。但別說庶民百姓送不起活馬,普通小神社也養不起這種要吃又要動的高貴動物,因此便出現人造的替代品。最常見的,就是「繪馬*」了;此外,日本某些神社會看到「神廄舍」裡關著木馬,也是替代之一。近代以降因為西洋雕塑的影響,像這樣姿態擬真的銅馬,就成為神社常見的風景。

*日本神社、寺院裡常見的一種祈願奉納物,通常用木板製成,能寫上願望。

銅馬的馬鞍上刻有桃園神社的「神紋」,雖然略有磨損,但仍看得出來是16瓣的菊花再加上櫻花。

到達社殿之前還有一段階梯,中段有對「狛犬」,是神社常見的守護獸。日本狛犬造型多變,但通常為坐姿端正,尾巴整束上衝的姿態。桃園神社的狛犬原本位於鳥居前,戰後已遺失,現在這對小耳朵、尾巴毛散開、手抓串著銅錢的絲帶的小動物,形象較接近傳統的台灣石獅。

登上階梯後是延伸出迴廊的神門,迴廊木造牆面裝設有用木條遮蔽視線的窗戶,稱為「透塀」。神社目前做為忠烈祠使用,神門上方懸掛書有「國魂」的匾額;但桃園神社的主祭神之一為「大國魂命」,意外的沒有違和感呢!

拜殿是神職進行祭儀,以及參拜者做正式升殿祈禱之殿舍。折疊式的門扉由整塊的厚實木料製成,稱為「板唐戶」;格子窗則叫「蔀戶」,門扉及柱腳都包覆傳統紋樣的鏤空金具。拜殿格局成「凸」字形,左右廂房原為祭器庫。拜殿的後方就是安置神明所棲宿之「御神體」,全境最神聖,也是一般神社不讓外人進入的核心區域-本殿。

神社本殿有多種定型化的樣式。桃園神社為「流造」,是最普遍的樣式。前簷比後簷長,以優美的曲線往前延伸,是流造的標準特徵。為了因應北台灣多雨的氣候,拜殿的後門有一長廊直接連結本殿,如此祭祀時即使遇上雨天也不會讓神職淋濕。

本殿屋身與簷柱之間有S形的「海老虹樑」相連,四周的高欄不僅造形纖細,尾端和柱頭也都包覆了銅皮金具與擬寶珠。雖然是不讓外人看到的區域,但作工依然毫不隨便,非常精美。

原本供奉在本殿內的神明為乙未戰爭時在台灣去世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以及明治天皇、庇佑物產豐饒的豐受大神,還有象徵國土經營的「開拓三神」-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及大國魂命。登上本殿的階梯非常窄小,大約只站得上腳尖,據信這種設計是為了讓神職在祭祀時低下頭,謹慎步伐,進而表現出謙卑虔敬之姿態。

桃園神社境內有300棵櫻花樹,到了春天滿開的櫻花加上神社建築,儼然是全台和風最濃厚的不二景點。

護國禪寺

屬禪宗流派的臨濟宗妙心寺派在1897年派遣僧侶來台佈教。當時僧侶們以北投、劍潭為根據地,但因衛生條件惡劣,多人染病甚至身亡。為了改善其處境,台灣總督府於1900年買下圓山下的土地籌建寺院。本人篤信禪宗,且與在台佈教領袖梅山玄秀素有交情的總督兒玉源太郎,更以個人身份贊助鉅款,並為寺院取名「鎮南山臨濟護國禪寺」。

經過多年建設,護國禪寺於1912年落成,成為臨濟宗妙心寺派在台灣的根本道場;在日治時代,妙心寺派是台灣人信徒最多的日本佛教宗派。戰後由於都市計畫,原本的設施只剩下木造大殿與山門完整保留,且大殿從坐北朝南轉向90度面西。這兩座台灣罕見的日本寺院構造在今日更顯得珍貴。

禪寺南側的舊山門,造型是在江戶時代流行的「龍宮門」;由上半部構造繁複的樓閣與下半部磚造塗以白漆的大門組成。日本的故事繪本如果畫到浦島太郎訪龍宮的情節,一定會畫出這樣的門。

為了紀念開基者兒玉源太郎,山門的鬼瓦上刻有兒玉氏家紋之一的「二文字三星」。

大殿是標準的「禪宗樣式」。視覺上強調垂直感、入母屋重簷*的厚重屋頂、帶有弧度的屋脊與屋簷、支撐屋頂的斗拱不只設於柱頭,也分佈在柱間......以上都是禪宗樣式易於辨識的特徵。此外,在構造上更有別於古來的「和樣」,採用蓋在石砌基台上,並以橫木貫穿立柱再用楔子固定等工法,使建築更加堅固。

屋頂兩端的山牆下吊掛著大型的懸魚,屋脊的頭尾則有表情可愛的鬼瓦。

*入母屋:屋頂分兩段,上段雙面傾斜,下段四面傾斜,共有九條屋脊。重簷:屋簷有兩層

大殿內部雖然不開放進入,但是從門口往裡看,可以看到在佛壇的上方有金屬製的華麗「天蓋」。雖然在台灣仍有若干日治時代的佛寺,但是像這樣從裡到外完整保留著日本風貌的,應該只剩下護國禪寺了。

往山道的階梯旁,原本有座供奉稻荷神的鎮守神社「豐川閣」 ,如今只殘存地基與兩根柱子。沿著階梯往上走,一路上會看到日治時代的手水缽與菩薩石像。

爬到最上方,廣場內散布著四國八十八所石佛*,還有開基者兒玉總督的髮塚,以及祖師梅山玄秀與歷任住持的塔碑。來到護國禪寺除了山門與大殿之外,在寺院境內尋找舊時代的蹤跡也是不錯的活動。

*為了讓無法親自進行四國遍路的人也能參拜而設立的佛像。

慈雲寺

在西門町漢口街二段的街尾,有幾座連棟的紅磚建築。乍看之下,它似乎就像艋舺地區老街會看到的商業街屋,但奇妙的是,其中一棟竟然有著台灣廟宇上翹的燕尾,屋脊頂端還立著一座小寶塔。這裡其實是座台灣民間「齋教」的佛堂-慈雲寺。

齋教是融合儒道釋思想的大眾信仰,原本不需出家,在家帶髮吃素即可修行,因此在民間廣為流傳。但是在日治時代,台南發生假託神意號召武裝抗日的「西來庵事件」後,日本當局便著手將齋教併入佛教以加強管理。如今齋教廟宇多以「寺」為名,奉菩薩為主神,且有和尚尼姑,也是受此時代背景影響。

慈雲寺最初稱慈雲佛堂,本來是座傳統合院式的寺廟,在1920年代為了配合市區改正計畫,將原本的合院以紅磚及鋼筋水泥改建,並配合街廓蓋成帶有騎樓的連棟式街屋。慈雲寺一樓正面是三開間的磚造拱門,沒有當時流行洋風街屋的拱心石及灰白飾帶,陽台女兒牆嵌有綠釉花磚,本土風情濃厚。

二樓則為木造,直接呈現廟宇的型態,具有帶蓮辦造型的石柱、斗拱;門楣和橫樑上都有典雅的彩繪,屋頂鋪平瓦,燕尾屋脊兩端翹起,中間飾以寶塔。如慈雲寺一般街屋型態的廟宇在全台灣都極為罕見。

這座奇特的廟宇,跟一位近代史上名人也略有關係。日治時代的台灣異議領袖蔣渭水,其側室陳甜原為大稻埕的藝旦;與蔣渭水結婚後吸收思想,並共同參與台灣文化協會的運動。蔣渭水入獄時,陳甜還能代打上場發表演說,是當代少有的前衛女性。

*藝旦:清末、日治時期從事交際陪侍,需精通樂器歌舞等技藝的女性工作,近似於日本藝妓。

1931年蔣渭水病逝,雖然旁人勸陳甜改嫁,不過當時32歲的陳甜予以拒絕,在這座慈雲寺出家為尼,於1986年在寺內去世。

tsunagu Japan編輯精選旅遊推薦!

幸町教會(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濟南教會)

1896年,日本基督教會來到台灣,在長老教會馬偕醫師,與信仰基督教的大稻埕豪商李春生協助下進行傳教,並創立了台北日本基督教會。

1907年,由於信徒倍增,原本在艋舺的聚會所不敷使用,教會進行募款,準備籌建大型教堂。募款經過了八年才達到目標金額,在官方協助下,新教堂由總督府營繕課技師井手薰負責設計建造,於1916年落成舉行獻堂式。日後為了與陸續興建的大稻埕、大正町教會區分,此教會以當時的位置稱呼,成為「幸町教會」。

說起井手薰這位影響日治台灣中後期建築面貌頗鉅的男人,以自由而大膽,以及融入台灣地方色彩的建築風格而出名。例如由他所建造,同為宗教設施的建功神社,就以混合了日本、西洋及台灣三種不同文化的建築元素而令世人驚呆。不僅在當年飽受爭議,即使今天看來也是個性極端濃烈。

不過接受過東京帝大建築科科班訓練,且在恩師辰野金吾手下工作過的井手薰,蓋起正統的西洋歷史主義建築也毫不馬虎。

幸町教會採用英國的歌德復興風格,紅磚的屋身有著用石材砌成,十分精緻的尖拱門窗,在鐘樓高處也有石造百葉窗。正門上方的四葉草紋,支撐牆體的扶壁,天花板的肋拱,都是道地的歌德式教堂語彙。

二次大戰後,日本牧師在離台前將信徒的會籍轉給台灣長老教會,1998年指定為市定古蹟。

本文資訊均以公開時為準。

領取免稅折扣優惠券!

作者簡介

邱立崴
邱立崴
  • tsunagu Japan編輯精選旅遊推薦!

搜尋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