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獨立又多禮?日本媽媽以身作則的智慧育兒法

日本人常給人有禮、守秩序的印象。您是否曾在日本電車上,看過乖乖坐在媽媽身旁不吵不鬧的小孩,甚至在擁擠的電車中,他們也能安靜地搭乘,直到下車。其實,日本人守法、重禮數的民族特性,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這回就來談談日本的家庭教育,和別的國家有什麼不同吧!

tsunagu Japan編輯精選旅遊推薦!

本文內含聯盟行銷推廣連結。若您透過聯盟行銷連結消費,我們將能獲得相應報酬,您無需支付任何額外費用。

※本文為外部作者所撰。

日本媽媽的「請、謝謝、對不起」

在台灣,我們從小被教導「對長輩要有禮貌」,但在日本,他們不只對長輩老闆或同事朋友有禮貌,甚至對「小孩」,也很有禮貌!

「要收拾玩具了!可以請你幫我把那個玩具拿過來嗎?」

「謝謝你!」

「啊!對不起,可以把那個也一起拿過來嗎?」

日本媽媽和孩子在一起時,經常自然地從嘴裡說出從小老師教導我們的禮貌用語「請、謝謝、對不起」,這有禮貌的程度就像我們對師長們講話時一般恭敬。

日本父母對孩子說話的方式,經常是「溫文有禮」的,當小孩面對著有禮貌的父母親,他們自然而然對他人也有禮貌了起來。日本有句話說:「讓孩子看著我的背影長大。」意思是說,大人只要以身作則,小孩就會自然地學習並且效法。

另外,大人們在面對小孩時,不是以上對下的姿態,而是以平等、互相尊重的方式去溝通。這種溝通方式,不只在家庭,在托兒所或是幼稚園的老師們也都是有共識的以禮貌的方式和孩子們說話,孩子們在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培養出有禮的情操。

特別的是,日本媽媽對小孩說「對不起」的頻率,比台灣媽媽還要高很多。譬如:面對想要買新玩具而哭鬧的孩子,大多的台灣媽媽回應孩子的方式,可能為「你已經很多玩具了!不可以一直買!」「你再吵以後不帶你出門了」,孩子就會帶著不甘願的心情離開,或是用更激烈的哭鬧達成目的。而日本媽媽會以柔性的溝通,跟孩子說「對不起,媽媽現在只有這個玩具給你玩,你先玩這個好嗎?」,而孩子聽到媽媽的「對不起」,就能夠理解媽媽的困難而不再哭鬧。

在台灣,父母面對孩子時,是很少會說對不起的,在傳統思想中,對孩子說對不起似乎會有損父母的威嚴。但仔細想想,對不起不是只有道歉的意思,而是「放低姿態」去和孩子對話。這也許就是日本媽媽的「絕技」之一,透過這樣的溝通方式,也讓孩子能夠以父母的角度去看事情,學習站在他人立場想事情。

打招呼的習慣

打招呼對日本人來說,是做人處事非常重要的一環,而打招呼的用語也非常多。一般基本的打招呼用語如:「こんにちは」(你好)、「こんばんは」(午安)、「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安)、「またね」(再見),以及日常生活中常會使用到的如:第一次見面時要說「初めまして」(你好,初次見面),到朋友家玩時,一進門要說「お邪魔します」(對不起打擾了),回家時,要跟長輩說「さよなら」(再見),回到自己的家進門要說「ただいま」(我回來了),出門時說「いってきます」(我走了),吃飯前說「いただきます」(我開動了),吃飽後說「ごちそうさまです」(我吃飽了)。由於這些打招呼用語都融入於日常生活當中,在孩子學會說話前,家長們在孩子面前,就經常使用這些用語,當孩子學說話時,因每天聽過的話語,自然地就養成了必須主動打招呼的習慣。

出社會後工作時常使用的如:早上遇到同事時說「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工作中在走廊或廁所遇到同事時要說(お疲れ様です)(辛苦了),不小心犯錯時要說「ごめんなさい」(對不起),回家時說「お先に失礼します」(不好意思,我先下班了)而同事們就會回覆你「お疲れ様でした」(辛苦了)。在日本社會中,不會打招呼的人,被視為是非常無禮的,也會影響到上司或是工作夥伴對一個人的評價和印象。簡單來說,在日本公司裡,比起一個能力不足的社員,一個不會打招呼的社員可能更容易受到負面的評價,可見日本人對打招呼的重視程度。

訓練孩子自律自主性

日本小孩的自律自主性,多半是在幼稚園訓練完成的。日本小孩從三歲開始,就在幼稚園一邊學習團體生活,一邊學習「可以自己完成的事,就不依賴他人」。上學時,自己拿書包和便當水壺,自己的物品自己收拾管理,自己穿鞋、脫鞋,全由小孩獨立完成,家長和老師只在一旁默默守護或提醒,不管花多少時間都會耐心等待,絕不插手幫忙。這樣守護式的愛,是日本訓練小孩提早獨立的關鍵。相較於台灣,大部分家長捨不得讓孩子提著大包小包的東西,以致於所有東西都往家長身上擔,其實兩者都是出自於「愛小孩」的好意,只是表達方式的不同。小孩終有一天會離開父母,靠自己的力量獨自生活,也許日本媽媽是提早認清這樣的現實,所以才從小就訓練小孩獨立自主的能力。而在幼稚園所奠定下的生活習慣,也讓小孩進入小學時更容易適應和接軌。

由於從小養成「自己可以完成的事,就不依賴他人」的原則,也直接地影響到日本人「不給別人帶來困擾、麻煩」 的民族特性。

tsunagu Japan編輯精選旅遊推薦!

以團體利益為優先

日本人特別重視團體生活,日本媽媽從小就教導孩子不能因爲私利,而造成團體的不便,凡事以團體利益為優先。而從小訓練出來的「自律精神」,正好在團體生活中展現。

學生時代的社團活動是個人學習如何在團體中與人相處與合作的最佳機會。在台灣,對社團的定義是用「玩」的,是孩子利用課餘時間培養興趣的方式。在「升學主義」的制度下,「玩社團」可能會影響課業,家長普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花太多時間在社團上,甚至希望孩子不要參加社團。

相反的,日本學校大多鼓勵孩子參加社團,反而認為不參加社團的孩子容易有偏差,可見日本對團體生活的重視。而孩子們花在社團的時間不比課業少,除了平日課後的練習之外,假日也常常需要集合訓練,任何個人的請假、遲到或早退,都會影響到團體的進行,因此每個人都會盡力配合。日本人「以團體利益為優先」的觀念,從進入學校的那一刻就開始養成了。

為了讓孩子能夠適應日本嚴謹的社會風氣,日本父母選擇以自身作則、從小養成好習慣以及不溺愛的方式,培養出有禮、負責任以及獨立堅強的小孩,期盼孩子在社會中能夠站穩腳步進而飛翔。

本文資訊均以公開時為準。

領取免稅折扣優惠券!

作者簡介

Mrs.
Mrs. H.
  • tsunagu Japan編輯精選旅遊推薦!

搜尋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