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溫泉博物館:百年古蹟與溫泉鄉的重生

北投是距離台北市最近的溫泉鄉,在熱愛泡湯的日本人統治台灣期間開啟了這裡的繁華時代。歷經一百多年,北投的榮景有起有落,現今這裡成為廣受遊客喜愛,在地人也以家鄉文史為傲的旅遊勝地。而說起北投的文史景點,就不可忽略下面要介紹的這一座百年古蹟。

tsunagu Japan編輯精選旅遊推薦!

本文內含聯盟行銷推廣連結。若您透過聯盟行銷連結消費,我們將能獲得相應報酬,您無需支付任何額外費用。

北投溫泉之始

北投曾是平埔原住民巴賽族居住的領域。由於硫磺及溫泉造成此地經年煙霧繚繞,讓先民覺得彷彿有女巫隱居在此,因此以巴賽語的女巫「Pataw」作為地名,也成了後來台語「北投」的由來。漢人來到台灣後,雖已在北投開採硫磺,但卻沒有泡溫泉的習慣。1895年日治時代開始,愛湯如命的日本人剛來到台灣,立刻就跑到北投考察溫泉,北投溪很快就成為了一座天然的露天浴場。

1896年,日本人平田源吾來台欲發展礦業未果,卻在偶然的機緣下得知了北投的溫泉,並在這裡治好旅途中所受的傷勢。於是平田在北投開設了「天狗庵」,成為台灣第一家民營的溫泉旅館。天狗庵原址目前建有「天狗庵史蹟公園」作為紀念。

1898年,日軍成立了衛戍病院北投分院,以當地的溫泉來輔助傷兵的醫療。隨著日俄戰爭的爆發,越來越多的傷兵來到北投療養,北投也因此成為台灣最著名的「湯治場」。

北投公共浴場的誕生

不過北投溪畔簡單搭出的露天「湯瀧浴場」,看在台灣人眼裡根本就是妨害風化,文化差異引發了不少紛擾。再加上總督府也期待藉由更豐富的公共建設來向內地的皇族招手,邀請他們來台參訪考察在台灣的治理成果。於是台北廳長井村大吉著手進行湯瀧浴場的改造工程。

1913年,北投公共浴場落成。當時台灣最大報「日日新報」竟以全版報導,開幕首日更湧進500多人想要搶頭香,成為最先體驗這座東亞最大溫泉浴場的泡湯客。北投公共浴場後來也成功迎接了以裕仁皇太子為首的多位皇族成員,為北投的榮景再添一筆。

經手這項重大公共建設的是總督府營繕課技師ー森山松之助;這位在台僅十四年,設計建造的作品卻遍布北中南各地的建築師,堪稱是形塑了日治台灣外表面貌的男人。

雖然擁有超過千餘年泡湯文化的日本,原本就有著傳統的如「錢湯」這類浴場建築。但是在明治維新以後,為了給這千年傳統賦予文明開化的新風貌,由官方所興建的公共浴場很自然地選擇了西洋的建築樣式。出身東京帝國大學,師承留英的日本第一代建築師辰野金吾,森山松之助選擇以英國都鐸時期的鄉村別莊風格,來作為這所雖為公共設施,卻具有休憩、養生用途的浴場所應有的建築表情。

建築構造與空間

北投公共浴場的一樓以紅色面磚包覆鋼筋混凝土的骨幹,再開以多扇拱窗、長窗以利採光;雖然在日本與殖民地台灣,多以被辰野金吾發揚光大的英式紅磚配灰白橫條飾帶「辰野風格」來作為公共建築的樣貌,但是森山松之助卻省略了灰白飾帶的部分,與嚴肅的官廳,人來人往的車站、郵局等場所產生區別,同時留下安全穩重的印象。

而二樓則有著雨淋板和漆喰壁的木造結構,並配合周遭地勢,將主入口設於二樓,可直接從外面上山的道路走進建築。磚造煙囪竄出頭,洋溢著英國鄉村風情。

接下來先看看建築內最重要的部分ー浴場。從二樓走進大門,從右手邊下樓梯後可到達更衣室,如今更衣室規劃為展間。在更衣室脫光光後,就可以前往浴場了。

一樓內規劃了兩個區域,其中洗滌區與小浴池位在同一區域,入池前先坐在小板凳上用肥皂把全身洗乾淨乃是基本禮儀。除了兩座小浴池之外,此區還另有一間獨立的女性及兒童專用浴室,反映了當時公共設施使用權以男性優先的男尊女卑時代背景。

以走廊分隔的另一塊區域則是大浴場,裡面是一座面積達6x9公尺,深130公分的大浴池,浴池由撐起圓拱的列柱圍繞,玻璃窗上更有精緻的彩色圖案鑲嵌玻璃,讓這個泡湯的空間從裡到外都充滿了異國情調。

在一樓泡到皺皮,從浴池起身以後,對以前的人來說可還不到滿足回家的時候!穿上衣服回到這座英式建築的二樓,裡面竟是一座日式的榻榻米大廣間!泡完湯後,大家就在榻榻米上自在地或躺或坐,享用牛奶或酒類,聊天甚至打瞌睡。北側則利用凸窗的形狀設置成舞台可進行藝能表演。

在英式鄉村別莊的表皮底下,原來還有一塊百分之百的日式空間,充分表現出近代日本在消化西洋文明之後,不僅對其建築形式、語彙能夠純熟的運用,還能夠與傳統生活文化做出完美的融合。

大廣間的外圍是開放的迴廊,將紙門全敞開後,不僅涼爽通風,更可眺望當時尚未被大樓遮蔽的淡水河與觀音山。另一側則曾經設有餐廳供應飲食。人們在這裡泡湯吹風、睡覺吃飯,僅用一角半的便宜入場費便可以悠閒的度過一整天,可說是非常慢活。

tsunagu Japan編輯精選旅遊推薦!

沒落與重生

日治時代結束後,北投公共浴場陸續被各種黨政、公家機關進駐。北投在國民政府時代被規劃為合法的風化區;在美軍駐台時期,成為休假的美國大兵所喜愛的尋歡場所,北投因而花名遠播,成為名震東南亞的歡樂街。而北投蜿蜒狹窄的山路,也孕育出了以機車載送小姐或客人的「元祖」機車快遞服務。

另一方面,在台語電影興盛的50~60年代,北投也因為它獨特的風土人情而成為許多電影的舞台,有「台語片的好萊塢」之稱。在性產業與電影業的支持下,北投在戰後繼續維持了三十餘年的風光歲月。

但是在1979年,政府全面廢除北投的特種營業許可。未能順利轉型的北投因此走向沒落。溫泉旅館一家接一家倒閉,成為山坡上的廢墟,街道旁的北投溪更淪為傾倒廢棄物的垃圾坑。

而北投公共浴場在80年代使用單位遷離之後,也在無人管理下漸漸荒廢,成為一棟被樹叢野草所隱沒的空屋。

直到1995年,北投國小的師生在校外教學中找出了這座被遺忘的廢墟。他們爬梳這座建築的過去與鄉土的歷史,並發起聯署希望當局能重視並保留這座珍貴的古蹟,引發了地方民眾的迴響。

終於在1997年,北投公共浴場被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並由台北市政府整修重新規劃為「北投溫泉博物館」。

以溫泉博物館的搶救成功為契機,北投地區許多歷史悠久的建築、景點也在地方人士的努力下被指定為古蹟,並帶動了北投觀光產業的復甦,這座溫泉鄉以充滿文史深度的形象邁向重生。每逢假日,裝飾成溫泉浴場風格的新北投線捷運車廂總是擠滿遊客,人們來到這裡除了享受名湯,也熱衷於欣賞古蹟,尋找秘境,體驗從日治時代累積下來的歷史風情。

重生後的北投溫泉更積極與日本的溫泉鄉結盟,交流,例如愛媛縣的松山道後溫泉,就曾經三度將當地的神轎對撞祭典(神輿鉢合わせ)移師北投的台北溫泉祭進行演出,讓台灣觀眾為之熱血沸騰,將人潮帶到北投之餘也同時在台灣打響了道後溫泉的名聲,是一段十分成功的提攜活動。

在漫長的時空裡,城市與街道難以避免因世事變化而帶來的起落。許多地方選擇了開發做為解套,以土地換現金,古蹟換高樓,大興建設,卻往往只是依附著短暫的景氣而難以永續,因而不斷重複著早衰的新陳代謝。而北投藉著百年歲月累積下來的文化資產而獲得新生,既能承接過往脈絡,並且因為它的歷史厚度而具有不受潮流影響的前景。街道如何振興,城市的未來在哪裡,溫泉博物館與北投的重生過程,便是向這個問題給出的回應。

本文資訊均以公開時為準。

領取免稅折扣優惠券!

作者簡介

邱立崴
邱立崴
  • tsunagu Japan編輯精選旅遊推薦!

搜尋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