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職人的西洋幻想:擬洋風建築

從幕府末年到明治時代初期,稱為「大工」的日本工匠們,憑著自己對西洋建築的理解與仿效,利用傳統的材料與技法創造出了一批饒富趣味的建築。這些如今看來亦和亦洋,卻又非和非洋的奇妙建築被稱為「擬洋風」。在日本正式習得近代建築技術之前,擬洋風建築的出現為追求文明開化的日本帶來了豐富的西洋想像。

tsunagu Japan編輯精選旅遊推薦!

本文內含聯盟行銷推廣連結。若您透過聯盟行銷連結消費,我們將能獲得相應報酬,您無需支付任何額外費用。

擬洋風的源頭

19世紀幕府開國之後,許多外國人來到日本,在居留地建立領事館、商行等各種建築。這些建築幾乎都是洋人業主畫出簡單的草圖後,交由大工以日本建材,日本工法建造,並憑著他們對西洋樣式的懵懂印象加以裝飾。這類模仿西洋的產物其實並不太洋風,說和風卻又太破框架,甚至奇形異狀,但成果確實非常吸睛,令人一見難忘。這種「擬似」的西洋建築,後來就稱為「擬洋風」建築。

明治維新後,擬洋風建築在新政府的建設推展下進入全盛期。根據日本建築史家藤森照信的分類,擬洋風建築可以分成以下三大類別:

木骨石造系

從石材到海鼠壁

這種工法是由美國技師理查.布理堅斯(Richard Perkins Bridgens引進橫濱居留地。雖說是「石造」,但到了日本,其實只在漆喰壁貼上一層石材。當時橫濱曾發生死傷慘重的火災,事後這種耐火的工法便在居留地廣泛使用。由於日本傳統以平瓦貼成的「海鼠壁」也具有相同效果,且更容易獲得,於是大量被當成石材的替代品,成為擬洋風建築的特徵之一。木骨石造系是擬洋風發展初期最普遍的形態。

第二代清水喜助

將原本只存在於橫濱居留地的擬洋風發揚光大,成為明治初期代表性風景的,是清水組(現清水建設)的當主,第二代清水喜助。清水喜助曾在橫濱向布理堅斯學習,日後也在布理堅斯的指導下在東京建造了築地旅館,以及第一國立銀行。

築地旅館是日本第一家西式旅館,內部設有淋浴間、酒吧和撞球室。而外觀上的「洋風」除了貼滿外牆的海鼠壁外,還表現在左右對稱的格局、仿自殖民式建築的陽台,以及呈現鐘樓意象的高塔;塔上的開口卻是寺院的火燈窗

第一國立銀行在造形上更是不可思議,一到二層是附陽台的洋樓,三層以上卻是層疊著千鳥破風唐破風,彷彿天守閣般的日本式望樓。這座日本第一家銀行不僅雄偉高聳,還像一頭異種混合的怪物。築地旅館和第一國立銀行立刻成為東京的新名所,它們的建築元素被各地的大工仿效,被視為擬洋風建築的代表作品,清水喜助也成為擬洋風的祖師級人物。

木骨石造系的擬洋風建築如今所剩極少,僅有慶應大學三田演說館,新潟市舊稅關廳舍,伊豆岩科學校等三座文化財留下這種貼有海鼠壁,建有塔樓,混和了和洋元素的特徵。

林忠恕的擬洋風官廳

同樣具有橫濱居留地經驗的擬洋風職人還有林忠恕。以政府技師身份建造了許多官廳的林忠恕所擅長的,是與清水喜助截然不同的樣式。他的擬洋風建築露出了大部分的白色漆喰牆面,只在轉角與圓拱的邊框強調石造感。立面則將日本的入母屋破風轉化為希臘式的三角山牆,透過建築中央帶有山牆的玄關來作為官廳的象徵。整體而言,林忠恕的風格更接近真正的西洋建築。

林忠恕本人並沒有留存到現在的擬洋風作品,但是他的風格也從中央政府擴散到地方,成為官廳建築的典型。

漆喰系

隨著近代教育推動,另一種擬洋風也從學校建築開始出現:方形的量體、屋頂有塔樓、玄關設置車寄。而石材或海鼠壁在這種樣式完全被省略,僅以混入黑墨的黑色漆喰模仿石砌的外表。以這類學校開始的擬洋風被歸類為「漆喰系」。漆喰系的盛行,跟一位地方官也有著不小的關係。

藤村紫朗與墨水瓶學校

在山梨主政14年的縣令藤村紫朗被稱為「土木縣令」,他向不願剪掉髮髻的男子徵稅,作為縣內大興土木的資金。前述的漆喰系學校便是從山梨縣開始,並因為方正的格局與塔樓而被暱稱為「墨水瓶學校」。除了學校、藤村紫朗在縣令任內還興建了官廳、警署、郵局等各種設施達上百座,這些建設也大都蓋成墨水瓶的輪廓,在藤村推動下建造的墨水瓶建築,後來被稱為「藤村式建築」。

漆喰系擬洋風的代表ー開智學校

在山梨的藤村式建築影響下,隔壁的靜岡、長野等地都出現了許多漆喰系擬洋風小學。2019年登錄為國寶的長野縣開智學校,就是其中的代表。

奉命建造開智學校的大工立石清重在著手設計前,前往東京、山梨考察了清水喜助的第一國立銀行、林忠恕的中央官廳群、以及藤村式的校舍。最後蓋出來的就是這座在八角塔樓下伸出唐破風、由天使抬著校名匾額、陽台和車寄的欄間雕刻著雲紋與龍的和洋大亂鬥超個性建築。

從藤村式建築到開智學校,漆喰系擬洋風就在這種樹立典範,影響周邊的重複發生下,擴散至全國,成為擬洋風流行的第二階段。

tsunagu Japan編輯精選旅遊推薦!

雨淋板系

Klook.com

從英格蘭到北海道

另一種擬洋風樣式,則是誕生於北方大地。隨著北海道的開墾,日本政府聘請了大批美國顧問,他們帶來了雨淋板建築。

雨淋板日文稱為「下見板」,是一種以略帶斜面的水平搭接方式作為牆壁的木材。源自英國與北歐的雨淋板跟著移民來到美東殖民地,在西部拓荒時代遍布至整個北美,再由美國顧問引介到了北海道。這種材料取得與搭建都容易,而且利於排雨排雪的工法被認為十分適合北海道,於是雨淋板建築在北海道大量建造,是擬洋風建築的後期樣式。

從北海道到山形

繼北海道後,最早普及雨淋板擬洋風的地方是山形縣。由於明治初期的山形在農業開墾的成績卓越,許多山形人士被延攬至北海道,雨淋板建築因此被他們帶回了家鄉。

而山形也出了一位土木縣令-三島通庸。在他的建設下,山形出現了足以媲美東京的近代化街景,從北海道帶回來的雨淋板在此大大派上用場,讓山形成為另一個雨淋板擬洋風的先驅之地,最終這種簡便的建築也滲透至全國。

Klook.com

擬洋風時代的落幕

隨著日本對西洋文化的理解越來越深,擬洋風建築這種在模仿與想像下創造的產物,已經無法滿足政府的主事者。於是由海外聘請而來的專家,以及由他們所訓練的日本第一代建築師,為日本帶來了本格的西洋建築。在他們登場的同時,也宣告了擬洋風建築的終焉。

雖然從正統西洋建築角度來看,擬洋風只是種欠缺專業知識的粗糙仿作,是新舊交替下的過渡性產物。但作為一個時代的表徵,擬洋風展現了日本在迎接「文明開化」時,那種一無所知卻充滿想像的興奮。儘管不清楚那是什麼,但總之盡自己才能,就能打造出文明開化的近代國家吧!在這種興奮昂揚下建造的擬洋風建築,就像是將「文明開化」這個模糊口號具象化。這些建築訴說的,正是這種為明治時代照亮前路的樂天主義。

本文資訊均以公開時為準。

領取免稅折扣優惠券!

作者簡介

邱立崴
邱立崴
  • tsunagu Japan編輯精選旅遊推薦!

搜尋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