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築史學家到奇想建築家 ── 藤森照信建築巡禮

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屋頂種滿草皮的建築;或者如飛碟懸浮在空中,卻以土壁及銅片包覆的茶室;建築家藤森照信總是能突破人們對建築的想像。有人形容他的作品有如來自吉卜力動畫,有人覺得儘管前所未見,卻令人湧起一股懷舊感。讓我們從藤森先生的人生軌跡,一探他建築創作的源頭。

tsunagu Japan編輯精選旅遊推薦!

本文內含聯盟行銷推廣連結。若您透過聯盟行銷連結消費,我們將能獲得相應報酬,您無需支付任何額外費用。

封面照片:SashaP.photo / Shutterstock.com

關於藤森照信

藤森照信於1946年出生於長野縣諏訪地區。這裡被視為繩文古文化的中心地帶,還有著悠久的諏訪大社信仰。他曾自述老家是江戶時代建造的茅葺古民家,屋內的現代產物只有燈泡、自來水、玻璃窗,以及老爸自製的收音機;在田裡玩還能拾獲繩文土器或箭鏃。小學時家中改建,親自跟著砌土牆、學木工的經驗則是建築興趣的啟蒙。故鄉的風土與童年記憶,在他的心中一直佔有一席之地。

高中畢業後,藤森就讀東北大學。雖然大學選擇建築科,但是他並沒有走上執業建築師的道路。抱著「想蓋房子」的心情上了大學,卻對現代建築師只作設計,不參與施工的工作形態感到迷惘,於是青年藤森選擇學術路線,於東京大學研究所鑽研近代建築與都市計畫。50年過去,他已被譽為日本建築史的第一人。

儘管走學術路線,但藤森照信並沒有變成一個象牙塔裡的學究。讀研究所時他就與同學組成「建築偵探團」,走出研究室,在街頭巷尾尋找戰前建造的建築,進行實地調查。如今被普遍使用的「看板建築*」一詞,就是他在這個時期研究命名。

當上教授後他又「不務正業」,與藝術家赤瀨川原平南伸坊等三教九流的怪人成立「路上觀察學會」,以不帶特定目的角度觀察、紀錄周遭環境裡常人不會注意的突兀物件或現象,藉以獲得某種實用以外的趣味。

寫作更是藤森先生與大眾對話的重要媒介。從建築偵探團起,他就在雜誌上連載文章,至今著作超過六十本,部部熱賣。在他的文字間,建築的歷史脈絡、細節中的眉角、背後的故事,總是透過平易近人且幽默的口吻傳達,閱讀他的著作或聆聽演講,人們經常忍不住笑出聲來。而近代建築的保存,相當程度也歸功於他的推廣。

90年代以前,日本對近代建築並不重視。被認為有價值的是江戶時代前的寺社、城郭;明治到戰前這些說新不新,說舊又不夠舊的尷尬建築,在經濟成長期早有大批被剷平,連東京車站都差點被改建成大樓。

因為藤森照信面向群眾的推廣姿態,「近代建築」從原本只有專家使用的學術名詞,變成一般人都懂的用語;越來越多人學會欣賞近代建築,進而使保存意識在社會上生根。

而建築史家藤森照信,卻在年過40後轉身成為建築家藤森照信,其中的機緣,又要回到他的信州故鄉。

神長官守矢史料館(日本長野)

諏訪大社上社自古有著號稱「神長官」的神職。過去世襲「神長官」的是當地的古老氏族-守矢家。

而守矢家就是藤森家的鄰居,藤森先生的大名「照信」還是由守矢家的當主命名。1989年,守矢家計畫建造一座收藏家傳古文獻的史料館,請藤森先生推薦建築師。

但他思考後發現,夠瞭解守矢家與諏訪大社的歷史,同時又有建築背景的人,似乎只有自己,於是親自接下這個任務。這座「神長官守矢史料館」,就成了45歲的新人建築家藤森照信出道作。

他為自己的建築訂下標準:「不與其他建築師相同」「不模仿歷史上的樣式」。身為經常發表評論的人,要是蓋出和同世代的伊東豐雄、安藤忠雄等名家相似的建築,難逃被人嘲笑「說得一口建築,其實也不過如此」。跟著歷史上既有的風格依樣畫葫蘆,做為建築史家更是抗拒。藤森先生最終造出了一座乍看極其怪異,卻又直觸土地靈魂的作品。

因為要保存重要文獻,史料館的本體仍以鋼筋混凝土構成。但在外觀上使用了當地產的木材及石板瓦,以及模仿土牆質感而混入稻梗的砂漿來裝飾。門前貫穿屋簷的四根樹幹則引用諏訪大社的「御柱」意象-在「御柱祭」中人們會上山採伐巨木,由一群猛男騎上巨木後從山坡上滑下,最後搬運至諏訪大社的四座宮內豎立起來。

充滿粗獷感的神長官守矢史料館超出了傳統印象,直通更加久遠的亙古,彷彿老早就存在這塊土地上。與景觀契合,以及自然素材的運用,從此成為藤森建築的正字標記。

秋野不矩美術館(日本靜岡)

秋野不矩是著名的女性日本畫家,她的家鄉靜岡縣天龍市(現濱松市)為了表揚她的貢獻,於1998年創立了秋野不矩美術館。由於秋野十分中意神長官守矢史料館,因此向天龍市推薦了藤森先生擔當美術館的設計。

美術館主體沿用了對土牆天然質感的仿作,兩端的大廳與展示室外牆則採用當地的天龍杉,並由木造屋架支撐石板大屋頂。藤森先生認為帶斜面的屋頂來自於人類遮風避雨的原始需求,傾斜度刺激人往高處爬的本能,景觀上則能融入大地,是藤森建築的重要原則。

高處伸出的木製集雨槽,是熱愛手工的藤森先生親手製作。藤森先生非常重視動手做,每個作品都會帶領學生、同好、甚至業主親自參與工程,號稱「繩文建築團」。室內採用白色漆喰,而且需脫鞋進入。藤森先生表示這除了有利防塵,而且也是日本畫原本的欣賞方式。

tsunagu Japan編輯精選旅遊推薦!

高過庵(日本長野)

2004年,藤森先生在信州老家的農地搭起一座自家用茶室。藤森先生對茶室創作有特別的熱情,他認為茶室是特殊的小空間,通常設置在離日常起居有些距離的地方,入口狹小。進入茶室,暫時卸下世俗與身份的過程,就如前往一個「壺中天」的異世界。

他所創作的「高過庵」也的確彷彿存在於異世界,是座搭在兩根樹幹上,高6.5公尺的茶室。蓋出這種樹屋茶室,固然來自種種啟發,不過更與藤森先生仍停留在頑童時期的一部份人格有關吧!

茶室由黃色的土牆與銅葺屋頂構成。藤森先生偏好自然素材,但也經常使用銅板,因為銅較軟,利於徒手加工,隨時間長出的綠色銅鏽也十分融入自然景觀,是最與自然契合的人工材料。由於高過庵的趣味性,以及像是繪本中會出現的可愛外觀,使「藤森建築」開始受到一般民眾的喜愛,也引起世界性的矚目。

Klook.com

空飛泥舟(日本長野)

高過庵還不是藤森先生最奇異的作品,在同一塊地上,有座同樣出名的「空飛泥舟」。

這座茶室有如一隻河豚,前後各有一組彷彿吊橋塔架般的柱子,用鋼索將茶室吊在空中,看起來像是升空準備飛往何處。茶室本體為木造,做出如船隻的肋骨結構,拼上木殼後,再用黏土與銅板包住外層。

空飛泥舟是2010年當地的茅野市美術館舉辦藤森照信特展期間,由藤森先生帶領鄉親一起製作。創作源頭是來自他的大學畢業設計,一座懸吊於河谷上,如太空船般的橋形建築。經過40年,當初意識著環境問題而提出的末日方舟式科幻設計,已經蛻變成回歸原始,並直接用自然素材來回應現代社會。

低過庵(日本長野)

藤森先生認為人類住居是從「夏巢冬穴」開始,因此不僅高過庵、空飛泥舟,在許多案子裡都設計了高處的空間。在高處的是「巢」,那麼「穴」呢?2017年,藤森先生於「繩文藝術節」裡,就在高過庵隔壁造了一座大半空間位於地底下的茶室-低過庵。

除了金字塔形的銅葺屋頂之外,其他外露的屋身,藤森先生採用了另一種他喜愛的素材:燒杉。燒杉源自於西日本,是將表層燒至碳化的杉木板。過去被認為是廉價的材料,但防腐、防蟲及耐久性優秀,具有獨特的風情,受藤森先生愛用。

低過庵除了將繩文人的豎穴式住居以茶室形態重現,還暗藏了一個令人讚嘆的裝置。將上半部設有滑軌的屋頂推開,低過庵瞬間就從地穴變形成能仰望天空,聆聽蟲鳴鳥叫的露天空間。

在趣味的表層下,藤森先生的茶室創作其實蘊含著反動性。其一當然是對近代以降,建築與環境的背離提出批判。其二,他將傳統上設於封閉室內,僅四疊半的狹小茶室放到半空中或地底下,又做了將外部景色納入室內的活動式設計,讓極小空間轉換為極大。對於有著嚴謹禮法格式的茶道界來說,藤森照信形同是打破了這個封閉文化圈的城牆。

茅野市於2022年4月至11月舉辦有導覽行程,有機會進入這些平時不開放的茶室內部喝上一碗抹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官方網站進行預約。

ラムネ温泉館(日本大分)

2004年,藤森先生透過路上觀察學會的好友介紹,在大分縣長湯溫泉建造了一座溫泉浴場。長湯溫泉是日本少數的碳酸泉,水質透明而且直冒氣泡,有如汽水一般,而這座浴場就命名為「ラムネ」(Lamune,彈珠汽水)。

ラムネ温泉館的壁面以燒杉為主要材料,但是在燒杉之間還穿插白色漆喰,形成時髦的黑白相間紋樣,將傳統工藝用嶄新的手法玩得淋漓盡致。金字塔型屋頂的銅板由手工製作,其粗糙感竟然產生仿若茅葺屋頂的視覺效果。

每座屋頂的尖端還各種了一棵松樹。過去藤森先生在為自己或友人設計私宅時,就多次嘗試在屋頂栽種蒲公英、韭菜等各種植物,但都有容易枯死等各種問題,後來發現生命力強的松樹最為適合。

雖然藤森先生熱衷於嘗試植物與建築的結合,但不同於當今「綠建築」著眼於節能減碳的理性思考,他追求的是美學上的感性訴求。

tsunagu Japan編輯精選旅遊推薦!

老懂軒(台灣宜蘭)

位於宜蘭羅東的「老懂軒」是藤森先生在2013年應邀創作的茶室。由於是以公共藝術的名義來設計,因此大膽的採用了從天井下的鋼樑垂吊下來的方式,使這座茶室有如漂浮在空中的大茶壺。

老懂軒同樣先做出底部的肋骨狀船底結構,再包覆砂漿。火爐的排煙口,就成了茶壺的壺嘴。宜蘭本地產的檜木片順著吊起底座的鋼索一層層編織上去,從疏到密的木片形成一股動感,彷彿由上往下漸漸成形,是藤森建築裡最具藝術概念的一座。

至於作品名的「老懂」原本是宜蘭平埔族語「猴子」的意思。因為當地森林中野猴成群,後來漢人以這個發音為地名,就變成了「羅東」。老懂軒原本位於羅東文化工場,近年轉移到了中興文創園區繼續展示。

望北茶亭(台灣台北)

2014年,藤森先生受台北華山文創園區邀請,在園區內的紅磚倉庫群之間建造一座茶室。

其實在藤森先生的原始構想裡,這座茶室是像空飛泥舟一樣,用鋼索從兩側懸吊。不過礙於台灣的建築法令無法實現,於是改採了別的方案。由於藤森先生希望在建築上表現的不是地域性的傳統,而是突破文化藩籬的普遍性,因此過去都避免使用竹子、榻榻米等日本意象濃厚的元素。但是在台灣,他發現這裡有著極粗大而充滿野性的巨竹,與日本竹截然不同,因此起了一試的念頭。

完成後的這座「望北茶亭」使用台灣杉的雨淋板搭建,由八根巨竹高高抬起。茶室造形方正,銅葺的屋頂採用切妻造,高度也經過計算,讓望北茶亭與周遭倉庫群的景觀協調,不至於顯得突兀,也為這座古蹟園區帶來新的風景。

La Collina近江八幡(日本滋賀)

2015年,藤森先生為滋賀縣的菓子老舖「種屋(たねや)」建造了大型店鋪。這座名為La Collina(義大利語「小山丘」之意)的商業設施立刻紅遍國內外,也成為滋賀排名第一的觀光勝地。

La Collina的建築群中最早落成的是主店面「草屋根」。在日本與法國,都有許多在屋頂種草的古民家案例,藤森先生認為這是植物與建築結合的最佳方案,再加上背後的八幡山是屬於附近日牟禮八幡宮的神宿之山,讓這座建築謙遜迎合周遭的環境才是正確的作法。

草屋根的輪廓以「梯田」為靈感。屋頂不僅種滿了草皮,頂端也和ラムネ温泉館等過去的作品一樣種了松樹,屋頂還會隨著秋冬到來而轉為枯黃,並在下一個春天恢復綠意,是不止在空間上融入環境,連時間也與大自然同步的建築。

隔年完成的是「銅屋根」與「栗百本」。銅屋根是種屋集團的辦公棟,鋪在屋上的銅板全都由這裡的員工一起徒手加工完成。造形看起來相對簡潔的長屋,硬是在一端突出了一座乍看如大客機機頭的半圓形塔樓,另一端則有顆大樹從屋頂竄出。這棵楠樹已有兩百五十年樹齡,藤森先生讓它留在原地成為建築的一部份。

「栗百本」也是商業空間,除了同樣種滿草皮的屋頂以外,在內外還使用了一百根以上未經加工,保持樹木原本曲線的栗子樹材,營造置身樹林的感受。

2019年,La Collina的「草屋根」獲得國家級的日本藝術院賞。

馬賽克磁磚博物館(日本岐阜)

岐阜縣多治見市自古以來盛產陶瓷器,近代以降則成為日本的馬賽克磁磚最大產地。2016年,在市區出現了一座草原上的饅頭山,這便是藤森先生為多治見市建造的馬賽克磁磚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的概念發想於作為磁磚原料採集場的黏土山。「土」既是建築素材之中最原始之物,同時又是磁磚的原料,經過燒製加工後產生各種色彩花紋,裝飾人類的住居環境。土的豐富變化性便是藤森先生想傳達的。

綴有磁磚與瓷器的土牆底下,是四層樓高的鋼筋混凝土館舍。沿著黏土山的輪廓邊緣種有一棵棵松樹,最上層的屋頂開了個大洞,讓自然風與光線能進入室內,在洞底下的是一張串各色磁磚的網,在陽光下閃爍著寶石般的光芒。因為洞口設有排水設施,加上磁磚的展示物本來就防水,所以下雨也不用擔心。

藤森先生現在已卸下教職,結束學術生涯。目前他仍擔任江戶東京博物館與分館・江戶東京建築園的館長職務,並持續活躍於寫作及建築領域。他現在正著手進行中的是位於長野縣富士見町一家旅館的設計,同時也參與La Collina新設施的規劃。未來我們仍將持續見識並體驗到藤森建築帶來的驚奇。

本文資訊均以公開時為準。

領取免稅折扣優惠券!

作者簡介

邱立崴
邱立崴
  • tsunagu Japan編輯精選旅遊推薦!

搜尋餐廳